漫步黄泥河

富源黄泥河

21世纪之初,当很多所谓的白领阶层正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某个房间里面对咖啡与红酒谈论着走出灰色都市的渴望时,我到了黄泥河这个偏远的小镇。初到这个小镇,我便惊讶于这小镇竟然丝毫没有受现代建筑的刺伤,没有七零八落的破败,从任何一方看都是一个整体,显示着事物发展的两个面:一面是旧房与青色瓦片的农家小院前一条长3公里左右、宽10米左右的老街长长延伸,另一面是宽阔干净的过境大街,长4.36公里,宽32米,街两边高楼林立。这两个面的分界便是红岩脚河,河水将小镇的刺激、辉煌、前卫与古朴、朴素分开,相互连接的只有那八座坚固的源于不同年代的石桥,石桥勾连着所谓的新与旧、灯火辉映与古色古香。

我在老街上踱步,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小店铺,虽然有些门面已镶嵌了瓷砖,但木门和楼房顶层的青色瓦片依旧存在。小镇由于历史悠久而显得很繁荣,静静穿过老街,稍不留神便会以为走进了黑白片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某个城市。小店里卖着牙膏、蛋糕、香皂、花椒、衣物、脸盆之类的东西,有些店铺常年销售着针线、蜡烛、铁锅、手电筒等,每个小店里坐着悠闲自在的店主,即使一天卖不出东西他们也不着急,因为店面是自己的房子,与其说是在做生意不如说是在看家。总是会有三五个熟人和过路客来买东西,做生意便成了缓慢的等待与憩息,没有城市小店击掌、放音乐、嗓子干叫的喧嚣。街道狭窄,大车不能通行,因此小镇时时驶过叽叽鸣响的电摩托,随意招手,摩托便停下,拉你在小镇从东到西走一遭只需2元车费,这也许是目前最便宜的“的”了。

小街两边店铺的门都开着,里面飘出各种味儿,使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气味,我用鼻子吸一吸,便吸到了檀香味、辣椒味、储藏的粉条味、酸菜味、苹果味。佐料都是摆在市面上卖的,这儿的人对麻辣的味道很感兴趣,吃起什么麻辣佐料都下得重,因此麻的和辣的便成了街上一日不缺的佐料。卖酸菜的大都是老年女人,她们在家把酸菜一罐一罐腌好,有芹菜、萝卜、油菜等多个品种,保持每天都有卖的,那一碗青色老酸汤不知令多少人在夏日火辣的太阳下流口水。偶尔也会有男人卖酸菜,生意不大好,间或换成他年轻的小媳妇,一站到市面上酸菜便被抢光了。街上的菜极便宜,熟红豆5角一碗,酸菜5角一碗,青白小菜也是5角上下一斤,三五元钱也能吃顿饱饭,比如买上一碗苞谷饭,下一碗拌了麻辣调料的酸菜,两元来钱便能吃得爽口又饱肚子。

许是街道太长的缘故吧,街两边的小店多得数不清,街道便自然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十字街。十字街是最繁华的地带,是贸易的中心,周围有镇政府、信用社、老百货商店、邮电所、理发店、牛肉馆等。十字街以东卖大米、洋芋、沙发、柜子之类的东西,西边卖的多为日常用品,南边的街为菜街,各种青白小菜随季上市。北面没什么街道,只有一条长巷子,直通山脚的一个大水塘。塘水清澈,塘边青草颇厚,是休闲的好去处。有人说小镇人眼里的水塘,相当于昆明人眼里的翠湖,曲靖人眼里的麒麟公园。

我喜欢在老街上走走,与熟人打个招呼,在某个店里坐着说说话。最让我激动的是小街的早晨和夜晚,无论天晴还是天阴,早晨小镇的小街上空都会翻飞着一些小燕子,那些小燕子都飞得不高,不像某些地方的燕子那样孤独地“叽”的一声,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高柳之上,也不像某些地方的燕子老是在登天空的阶梯或者剪尾一闪便远去了。这里的燕子由于受人群的护爱和空气暖和,成群地在青色瓦房的上方飞翔,像一群蜜蜂面对花海,总是或近或离,不会远去。早晨的天空青蓝如洗,燕子点过青瓦,似一些翻飞于浪尖的精灵,亦如大师挥毫绘就的写意山水画,那轻盈灵动的笔触都是这些燕子的影儿。若是夜晚,这些活泼灵动的小燕子便成百只地停在电线上憩息,不知是嗅出满街飘荡的清香还是对热闹充满好奇。它们挤在一起,使小镇上方的电线如粗大的麻绳,电线上一小圈一小圈的都是停泊的燕子啊。

小镇四面环山,在高山上往下看,整个小镇便如摇篮一般,一座座瓦屋和明晰的街道令人惊叹。“五十里至黄泥河为一宿,局势开展,水绕山环,一大市镇。居民五六百家,街弄齐备,通黄草坝商务,由黄泥河至沙营二十里,古敢墩三十里,合安边营地,有水旱十寨,与贵州兴义县接壤,为去百色入广西之路。”(《光绪平彝县志·图说》李恩光语)由此可窥黄泥河镇旧时的繁荣。许是镇以水而名的缘故吧,小镇与水形成了不可割舍的关系。作为河流,黄泥河是富源境内第二大河,由普依河、红岩脚河、扎外河、龙潭河、古木河、补掌河6条主要河流汇合而成,是贵州与云南两省的界河,由北向南流。黄泥河出云南境流至贵州省兴义市岔江,汇入南盘江,全长98.7公里。红岩脚河从小镇中心流过,小镇东门街头便是黄泥河的主流,日夜流淌的哗哗作响的黄泥河,既给小镇增添了清秀,又使小镇多了一些由石桥构成的独特风光。

我经常行走于小镇周围的青山绿水之间,看老龙洞清亮的瀑流一路洗过青黑的石头,进入苍翠的峡谷。我还听过一个关于小镇不远处一个寡妇积德行善修建寡妇桥的传说。每条河水都有传说,每座桥上都有不同的人走过,都有不同的事发生。我总是痴迷地观望与桥有关的人和事,细细品尝日常生活的不同风韵。

第一座桥上走过几个光屁股的孩子,他们提着捞鱼的渔具。第二座桥上有几个学生,他们呼哧呼哧地跑着步。第三座桥上停着贵州省兴义市开来的客车,几个讲外省话的女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下了车。第四座桥上驶过一张大的三轮车,三轮车像五六十年代的产品,车厢里坐着几个山里人,她们脚边放着米袋,手扶的篓中躺着奶猪。第五座桥直通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高高地突露于民房之上。第六座桥上有个妇女抱着麦子走过,她的脸和手都给人一种劳动印象,她的身体很健壮。第七座桥下流过黑亮的河水,有人说这是加工芭蕉芋染黑的。第八座桥在黄泥河小镇与贵州省兴义市威舍相交的过境大街位置,桥上站着一个从台湾回大陆的老人,老人拥有小镇最豪华的富煌宾馆,他说,叶落归根,他热爱生养他的这块热土。

桥的修建历史大都难以考证了,最有名的桥大概要数离市镇一段路的抹角桥了。“(黄泥河镇)到抹(桥),共三十七里,苍岩峭壁,一虹飞渡,可称天险。桥之外为兴义地,地为入平彝之别径。”(李恩光著《光绪平葬县志·图说》)抹阁桥古称“龙凤桥”,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年),竣工于嘉庆十年孟夏癸酉日,鸡日建桥,故谓龙凤桥。光绪七年(1881年)秋,洪水暴涨将桥冲毁,附近村民捐资重建,改名抹阁桥。这是一座三孔半圆石拱桥,中孔跨径18.6米,两边孔跨径各4米,全桥长40米,宽5米,高35米,桥的外形极为壮观,结构牢固。黄泥河历史悠远,饱经沧桑而又记载准确的桥,当数这抹阁桥了。

水是滋润万物生息的,许是水流的缘故,黄泥河镇出了一些像伍文渊一样的大人物。伍家是黄泥河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历史记载,孙传芳请伍文渊任师长被谢绝,何应钦以亲邻之情谊有意让伍文渊出任北伐军26军军长也被谢绝。伍文渊历任高级参谋、中将参议等,64岁因脑出血在黄泥河病故。伍文渊有个侄儿伍纯武,获过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教授之一。伍纯武年事已高还关心家乡教育,曾写信给富源县人民政府,言:“家乡县内,不论是谁,只要考入复旦大学,我就出钱扶读。”1987年6月29日,伍纯武教授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如果历史往今天推进一步,曾任云南省副省长的保永康也是从黄泥河走出去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为官清廉,热爱家乡,近几年还常回到黄泥河看看,感受自己家乡的变化。

黄泥河山川秀美在云南是有名的,甚至有人说从黄泥河开头,此一去桂林,山都是独山,林木秀丽,沟壑峡谷尽是美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除生美景外还物产丰富,优质早稻可谓黄泥河一绝。“自黄草坝至此,米价最贱,一升止三四文而已。”①“黄泥河聚庐颇盛,但皆草房。其地四面环山,而北即河绕其后,复东南带之。西又一小溪,自西南峡来,北注黄泥。其中多盘坞环绕,土膏丰沃,为一方之冠,亦佐之米,俱此马驮肩负而去”②明朝徐霞客先生这段关于他1638年9月初到黄泥河的记载,使黄泥河的大米闻名中国。

我是个经历有限的人,不能一一亲见黄泥河的美景,我经常在深夜阅读《徐霞客游记》以自慰,徐霞客那对山水的记录透出的山水情怀,时时令我击掌叫好,那是一种对山水的真正钟情,是对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关爱。这里,我不得不将徐霞客先生游黄泥河的这段文字摘出,一来可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黄泥河之美,二来也可弥补我叙说的浅薄吧。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 《富源笔记》本书为云南北鸿的随笔、散文集,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富源笔记”部分为作者的随笔1000条;“生活在别处”部分为散文,是作者在旅途中所写;“私人会客厅”部分为作者评论诗人朋友的文章。因为之前在旧书摊看到过这本书,很喜欢作者的文笔和叙述,就手抄了几篇。后来这书遗失了,留下了自己几份手抄。现在,放上来缅怀一下当年在沾益工作时候,夜班抱着这本书的日子。好想再看看这本书,现在应该没地方买了吧……

出版单位: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北鸿(很好奇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箐告知删除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猫君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网站内容无限制免费下载,无需登录。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请支持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进行处理。:猫君 » 漫步黄泥河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