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二十四节气 —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立夏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到来,宣告春天结束,也预示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过后,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增多,农作物长势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有“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道:“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青蛙开始聒噪着迎接夏日的到来,蚯蚓也忙着翻松泥土,瓜果藤蔓和各类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这三个物候现象显示出,进入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动植物进入了旺盛的“夏长”时期。
立夏之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18℃至20℃,从气象学上来说仍是春季,一般只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进入夏季。黑龙江中部地区到6月底才进入夏季。气象学上入夏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都超过22℃(含22℃),那么这5天中的第一天就作为该地夏天的开始。
迈入立夏节气,华南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暴雨具有连续性、广泛性和猛烈性等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立夏到来,水稻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进入大忙季节,农谚有:“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等。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立夏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都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要及时采取必要的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因此,要适时灌水,采取有效措施抗旱防灾。
另外,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对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据《二十四节气花信风》所载,立夏花讯为:一候芍药,二候玫瑰,三候康乃馨。
芍药有“花仙”“花相”的美称,又被誉为“五月花神”,列入“十大名花”之一。芍药淡如芍香,柔美如玉,不仅观赏性极强,且芍药根可入药。
玫瑰大多密生枝刺,一芽多花,花朵大而鲜艳。玫瑰有诸多美好的寓意,红玫瑰象征着热情真爱,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玫瑰以娇妍的形态及无与伦比的价值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康乃馨,原名香石竹,花常单生,枝端有香气。康乃馨有纤细青翠的花茎,花朵缤纷富丽,花瓣紧凑而不易凋落,叶片秀长而不易卷曲,姿态高雅别致,香气浓郁沁人,使人目迷心醉。

立夏是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各朝代、各地区风俗虽不一,但皆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尊崇。
周朝时,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耕作。汉代亦沿袭此俗,且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时,江浙一带有“吃补食”的习俗,南方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此外,立夏还有些特殊习俗,如“立夏称人”“挂蛋”等。
“立夏称人”,是指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双脚悬空称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称体重。“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古人在立夏这天轮流称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健康。现在,“立夏称人”的习俗仍流行。小孩增重父母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寄托的都是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这天,每家都会给孩子煮上一两只蛋,称为“立夏蛋”。孩子们得到立夏蛋后,并不急着吃,而是装在网兜里,挂在脖子上,三五成群奔跑于街头巷尾。有些孩子热衷于“斗蛋”。一群顽皮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紧握手中煮熟的鸡蛋,瞄准对方猛撞过去,完好无损的是“赢家”,凹陷破裂的是“输家”。最后,获胜者将蛋挂在枝繁叶茂的老树上,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网站内容无限制免费下载,无需登录。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请支持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进行处理。:猫君 » 宋韵二十四节气 — 立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